10月1日,WeWork母公司We Company宣布撤回招股說明書,推遲IPO。在諾依曼辭任首席執行官一職,同時2000人裁員計劃相繼出爐后,軟銀與WeWork的角力也告一段落。
下一步,WeWork要如何輾轉騰挪?
坎坷之路向錢看
近日,據知情人士透露,WeWork正在與其最大股東軟銀集團進行談判,希望達成了一項新的10億美元投資。
如果談判成功,WeWork將與摩根大通就30億美元的債務交易進行進一步接洽。這對于WeWork來說將成為一個重大轉折點,尤其是上周WeWork正式撤回招股書之后。
WeWork推遲IPO后的幾項重要舉措,包括新管理團隊的走馬上任、開源節流。新任聯合首席執行官阿蒂·明森(Artie Minson)和塞巴斯蒂安·岡寧漢(Sebastian Gunningham)談到了重返WeWork核心業務的必要性,即向自由職業者和企業出租時尚、實惠的辦公空間。
“我們將把精力集中在基本面依舊強勁的核心業務當中。我們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為我們的會員、企業客戶、房東合伙人、員工和股東服務。”阿蒂·明森強調。除此之外,WeWork還將大幅削減運營成本。據《商業內幕》報道,該公司首先計劃裁員10%至25%。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WeWork營銷主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在WeWork提交S-1申請的一周內,谷歌對其IPO前后的搜索流量進行了統計,并披露了“與以往處于類似情況的公司對比數據,他們看到了令人擔憂的負面情緒趨勢。”
這種蔓延的負面情緒與Lyft和Uber申請IPO時形成了鮮明對比,曾經成功地以高估值推動了這兩家公司的IPO,只不過它們自IPO之后的數據(包括股價和財報)都不是太好看。Uber自IPO以來股價下跌了35%,而Lyft則下跌了近50%。
Lyft、Uber和WeWork的估值不斷下降
眾多分析師目前都在強調WeWork的巨額虧損、高風險商業模式、糟糕的公司治理以及荒誕的高估值。與此同時,幾乎不可能為這些公司找到一個合理的牛市。
Stratechery的本•湯普森(Ben Thompson)似乎找到了最接近的例子,他將WeWork的發展潛力與亞馬遜網絡服務(Amazon Web Services)進行了比較,就連他也表示,前者估值“似乎太高了”。
其實在WeWork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之前,外界就已經開始擔心WeWork的嚴重虧損,以及470億美元的高估值和聯合創始人亞當·諾依曼(Adam Neumann)備受爭議的管理風格。在計劃IPO的籌備過程中,投資者也對WeWork不斷增長的虧損,以及通過長期租賃簽訂短期租賃業務的潛在風險,提出了各種擔憂。
三峰資本管理公司聯合投資組合經理戴夫•巴蒂萊加(Dave Battilega)強調:“不少投資者對他們的業務一直持懷疑態度。這些信用風險在提交S-1上市申請時確實出現了反彈,這也暴露了它們的商業模式和獲取資本的潛在隱患。”
在WeWork宣布取消IPO計劃第二天,惠譽評級就指出該公司因取消IPO而出現嚴重現金消耗,包括“不穩定的流動性狀況”,并將WeWork的信用評級下調了兩個等級(至CCC+)。
此次IPO暫停將給WeWork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,其中之一是如果WeWork無法在年內完成上市,其60億美元信貸額度將失效。
據紐約時報報道,WeWork一直在與摩根大通和高盛集團重新談判新的貸款。據報道,這些銀行目前的出價低于此前談判達成的60億美元目標。
曼哈頓風險投資合伙人研究主管桑托什•羅(Santosh Rao)對媒體表示,WeWork的主要投資者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陷入了困境。“我相信融資可以重新談判,”他說。在這一點上,我認為銀行家們已經進行了大量投資,所以他們不會就此放棄,他們會繼續堅持下去。
桑托什•羅表示,各方可能需要重新協商,也許條款會變更,而WeWork可能要付出更高的利率。“但融資會成功的。這符合銀行家們的最大利益。”
重回商業本質
不用說,削減成本對于WeWork來說是必要的,而且要快刀斬亂麻。
WeWork在2018虧損了19億美元,在今年上半年燒掉了23.6億美元現金。截至6月30日,WeWork的賬戶上還擁有25億美元現金。然而根據媒體的數據顯示,按目前每季度約7億美元的現金消耗率,在2020季度第一季度WeWork就會出現資金短缺。
有報道稱,WeWork將大規模裁員,同時出售了公司的噴氣式飛機,以及一些之前收購的業務。
紐約金融區WeWork辦公室
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:“經紀人和房東表示,在公司難以支撐其財務的情況下,紐約市絕大多數房東采用WeWork的興趣并不高。”WeWork去年發行的7.02億美元債券,目前交易價格已經下跌至84美分,這表明其在債券市場也面臨著巨大的違約風險,使得WeWork的處境更加窘迫。
目前,如果WeWork與軟銀就新的10億美元融資洽談成功,對于WeWork來說則會多一些緩沖時間。
據報道,軟銀考慮追加的10億美元投資主要用于維持公司運營,這一點顯而易見,軟銀已經為WeWork投入了大量資金,現在軟銀別無選擇,只能不惜任何代價來推動這個IPO。軟銀創始人兼CEO孫正義此前在接受日經商業雜志采訪時曾肯定地表示,WeWork將在未來10年內“賺大錢”。
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,軟銀希望重新談判15億美元的認股權證交易,該協議是在今年一月WeWork估價為470億美元的基礎上達成的,在此基礎上軟銀將再提供10億美元現金。據悉,上周WeWork的估值在其決定暫停IPO時已經跌至100億到120億美元之間。
通常情況下,軟銀會為重新談判的投資交易尋求盡可能低的估值,以便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股權。
相關證券分析師表示,如果以低于240億美元至260億美元的估值投資WeWork,那么軟銀及其愿景基金可能會遭受賬面上的損失。如果以估值接近100億美元進行新一輪投資的話,虧損數字將會更大。
也就是說,如果WeWork希望以目前的形式生存下去,那么與軟銀談判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。一位接近WeWork的消息人士表示,在確定軟銀已達成新的融資協議之前,銀行目前不希望就債務協議展開新的談判。
WeWork未來生存發展的劇本似乎很清晰:從軟銀獲得新投資——放緩業務拓展,削減經營成本——關注現有的盈利能力。并且希望能維持足夠長的時間,直至他們可以宣布自己“修復”了業務,并再次嘗試IPO。
結束語
“為沒有實現盈利的企業提供慷慨資金的日子已經結束了。”摩根士丹利對于WeWork的評論具有深刻的內涵,
如果全球明年經濟形勢出現上升,WeWork有可能在盈利方面取得進展。然而,這并不能改變這家共享辦公企業的本質:承擔長期租賃義務,然后轉租1-2年的戰略,將使其容易受到經濟衰退和房地產價格下跌的影響。也就是說,即便這次融資成功,WeWork想要實現持續盈利仍然要走過漫長的路途。